相山庙坐落在淮北市风景秀丽得相山南麓,古称显通寺,始建于西晋太康五年(284)。据《宿州志》载,该庙北宋愿丰年间(1078-1085)被赐额曰“显通”,辽阜昌二年(1131)又封“显济王庙”。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历代都多次重修,现存殿宇为清代建筑结构。清.桐城人左枚《游相山》诗云:“相山名胜地,古刹自何年?树怪名难识,碑残记失传。”木香花虽非难识之树,然而,“满树微风吹细叶,一条龙甲飐清虚”得木香古树,在迢迢千里得江淮,却是独此无双,尽占一流。据清同治八年碑文载:西晋太康五年诏诸侯记界内山川,沛国人郭卿建庙,刻铭曰:“巍巍相山,盘郁穹崇,上应房心,与天灵冲,兴云播雨,稼穑以丰”。唐永徽元年重建。清乾隆二十四年安徽巡抚高晋奏请发帑重修祠宇。民国年间又重修。寺内至今犹存宋、元、明、清历代庙宇的碑刻22方,其中以乾隆皇帝的御书“惠我南黎”恭摹碑和高晋书“渗水崖”碑刻最引人注目。显通寺建筑规模宏伟,布局疏朗。四进大院,院内古柏、银杏参天。有房屋52间,其中山门奎楼3间,宝藏室 3间,走廊14间,东西配房各7间,大殿5间,后殿3间,戏台 1座,六角亭1座,新建碑廊1处。现存建筑结构为清代式样,除山门奎楼、大殿、六角亭的屋面为玻璃瓦,其它房屋均为青砖小瓦,两面坡式的建筑。淮海战役期间,粟裕副司令员曾在此召开高干会议,研究作战方案,制订“华东野战军第十四号命令”。1985年5月,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1973年,淮北市政府投资维修显通寺。1976年,辟为淮北市博物馆馆址。1980-1985年,拨款维修。2003-2004年9月,再次改扩建工程完工,新建的大雄宝殿建筑面积达999平方米,集南北古寺设计风格于一体,气势宏大,庄严肃穆,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貌,不仅将使该寺成为苏鲁豫皖接壤地区较大的佛刹宝地,也可为淮北市增添新的人文景观。